向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新枢纽进发

四川成都以举办首届成都国际生物医药供应链大会为契机,加快发展万亿级生物医药支柱产业,扩大生物医药产业跨境贸易规模,建设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

□ 本报记者 王 进 王泽勇


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开放的上海打造出了独具特色魅力的世界展会范例。而距上海近2000公里外,另一座城市也在打造属于它的服务样本。近日,首届成都国际生物医药供应链大会在蓉举行,来自全球上百家医药供应链的专家、企业、机构齐聚成都,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生物医药的贸易、交流和合作。

近年来,成都通过先行先试政策,采取空铁联运物流建设、医疗金融创新融合发展等措施,弥补铁路运输短板。如今,成都已然成为国际医药供应链的新枢纽,强力吸引国际医药供应链资源向成都转移。

变交通优势为强力磁场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成都抢抓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时代机遇,通过大通道、大平台、大经贸、大交流,积极打造国家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新高地。

今年4月15日,跨国医药企业艾尔建首批医疗产品在成都通关。这是一条横跨洲际的医疗运输通道,横穿欧洲、中亚。从爱尔兰到英吉利海峡,再到荷兰,再经蓉欧快铁到达成都。

“此次蓉欧快铁行程16天。”艾尔建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王炜说,利用成都蓉欧铁路运输,不仅节约时间,而且还节约成本。

医药商品的物流供应,时间成本是硬约束成本。每一个制药公司要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减少药物流通领域的时耗?

交通基建是成都的比较优势。更为稀缺的是,成都铁路的运输半径可拓展至欧亚地区。

这也让成都形成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背靠大西南连全球。正如上海浦东新区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所说,成都具有发展“一带一路”生物医药供应链的独特优势,包括蓉欧快铁和空铁联运优势。

作为中国第五大铁路枢纽,“一带一路”第一大铁路港,以青白江铁路港为枢纽的蓉欧快铁已成为“运行最为稳定、开行数量最多、运输时效最优”的中欧班列。空铁联运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生物医药供应链的桥梁。

当前,成都发展万亿级生物医药支柱产业,扩大生物医药产业的跨境贸易规模,打造内陆扩大开放新高地,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对接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而成都对外交通优势也形成强力的“磁场效应”。

加快推进“东西”连接

今年10月9日,成都成为全国继北京、上海、广州后第四个获批进口生物制品(含批签发品种)的口岸,拿到中西部首个取得生物制品进口资质。这为成都打造国际生物供应链中心提供了强力支撑。

据了解,成都目前在生物医药供应链功能上与上海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上海又因为服务体量大而存在排队现象。如何联动发展,优势互补,形成“东上海,西成都”的发展格局?亟待破局。

事实上,成都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不但是成都立足全球打造的医药供应链枢纽,也是其构建生物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是关键。

“天府国际生物城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国际化生物医药园区,规划先进、产业功能布局完善、生活配套日趋完善,目前正在向着新型城市目标发展。”先导药物有关人士表示,天府国际生物城是公司选择成都的理由之一。

据介绍,天府国际生物城是产业链渗透的重要实体,包含了“四链条一社区一体系”(即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金融链,生活宜居国际社区,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体系)的生物产业生态圈。

陈炜告诉记者,构筑产业链,依托空海运输形成联动和互补,着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制造型企业配送枢纽和面向泛亚的全球区域分销企业配送枢纽,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建设全球供应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中外著名药企亚太供应总部,吸引人才、创新成果及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天府国际生物城,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

德国医药批发商协会会长Thomas Porstner说,成都目前构建国际生物医药供应链中心的举措让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医药企业,又多了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选择。

美国田纳西大学信息系统和供应链副教授兰迪·布拉德利强调,打造国际生物制药供应链中心,成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大力发展数字化能力,来助力供应链乃至国际市场的发展。

加速优化营商环境

2016年,商务部发布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到,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网络布局优化、组织化程度和流通效率较高、安全便利、群众受益的现代药品流通体系。

制度的作用不言而喻,这影响企业的人才效应、产权稳定、资本导入等。除国家政策之外,成都也在打造自己的服务样本。

目前,成都围绕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深入开展降成本、提效率、建政策、筑保障,重点打造医药企业的营商环境。譬如,成都高新区的生态圈政策、创新药的扶持、金融市场政策探索等。在生物产业生态圈的构建中,成都高新区探索出“政府+保险+企业”的创新研发新模式,鼓励企业购买相关保险险种,最高按实际保费支出的70%补贴。为此,太平洋财险设立100亿元基金,建设并运营“国际生物医药健康保险超市”,提供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

“因为高新区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国家首批‘4+7’带量采购工作中,两个品种有幸入围,中标品种的市场份额预计将增长五倍以上。”这是倍特药业相关负责人陈杨琦的感受。

此外,成都高新区把品种培育作为创新培育的核心,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关键创新技术、市场前景良好的药械,按照里程碑分阶段给予大力度的资金支持。

海创药业董事长陈元伟表示,“在支持企业创新药物品种研发方面,成都高新区走在前列,对创新药品单一品种最高支持3000万元。公司仅仅成立6年,自主研发的治疗前列腺癌新药HC-1119,目前已在美国和中国同时开展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该产品有望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在美上市的新药品种。”

目前,成都正加快建设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着力打造专业园区+综保区+国际空铁的口岸功能体系,形成涵盖药品、医疗器械和相关产品的高效通关服务能力,构建全球生物医药专业化、国际化和集约化的一站式通关服务平台。

-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我药供应链保留文章版权、解释权以及相关权益